祖父边过桥边教诗,良好家风哺育“一代儒宗”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3-10-07
清嘉庆二年(1797年)立秋后的第五天,上海嘉定的一位老父亲用庄重的隶书,题写了这样一副“教子联”——“闲每劝人为善乐,贫惟教子读书勤”,要求其子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都要注重品德与学识相济。
这位老父亲就是一代儒宗——钱大昕,而这副“教子联”就是钱氏家规。它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钱氏族人,至今仍在传承。
钱大昕铜像
钱大昕,生于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字晓徵,号辛楣,又号竹汀,晚号潜研老人,今上海嘉定人,著名学术大师,乾嘉学派代表人物。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,乾隆十六年(1751年)特赐举人,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中进士,官至詹事府少詹事,乾隆四十年(1775年)居丧回乡。
嘉定区域文化研究者 王光乾:
钱大昕居丧回乡后,一方面潜心于学术研究,另一方面致力于教书育人。很多著名的学者,如浙江余姚的邵晋涵、江苏阳湖的孙星衍、江苏苏州的潘世恩等都得到过他的教诲和指导。
钱大昕生前就饮誉海内,在经学、史学、舆地、金石、典制、天文、历算以及音韵等方面都有建树,著有《十驾斋养新录》《廿二史考异》《潜研堂文集》等作品28部。
嘉定区域文化研究者 王光乾:
钱大昕学问渊博,生前已经名震朝野,与纪晓岚合称“南钱北纪”。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,清代三百年学术史,由三位著名学者开创,除了昆山的顾炎武、休宁的戴震,就是嘉定的钱大昕。因为具有宽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,钱大昕被学界称为“一代儒宗”。
钱大昕深受嘉定钱氏家风的影响,一生中不断实践总结,并对族人言传身教。他的家规散见于各类文稿,诗礼传家、与人为善和勤奋治学为其核心内容。
诗礼传家 人才辈出
嘉定,一座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,素有“教化嘉定”的美誉,城中的潜研堂就是钱大昕的故居。故居内高悬的“诗礼传家”牌匾,是钱大昕亲手题写。它与“教子联”异曲同工,背后都隐含着嘉定钱氏代代相传的“读诗书、明礼仪”家规。
嘉定地方史专家 陶继明:
钱大昕的祖上,是在明正德年间从常熟迁到嘉定外冈的。钱氏家族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,既有如何做人的德育,也有文化教育,尤其注重诗教。钱大昕的祖父钱王炯教导孙子的方法很巧妙:嘉定望新有一座很高的拱桥,每爬一级,祖父就念一句诗的上句,钱大昕跟着念下一句。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完桥,整首诗也就完整地教完了。那时印刷、出版业还不发达,有些书只能到外面去借,钱王炯八十几岁高龄,还步行十几里路把书借来,足见其良苦用心。
为传承家风,当时,嘉定钱氏成员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,依然纷纷出钱出力,用数十年的时间建成了钱氏祠堂。钱大昕为此深情写下《钱氏祠堂记》,与族人共勉:“无忘祖宗淳朴之遗,相勉以孝悌,而勿流侈靡,以致后不能继。”意思是,先人朴实厚道的训言不能忘记,家人间要互相勉励,对父母孝顺、对兄弟友爱,生活上不要追求奢靡,以导致家业难以为继。这篇文章被族人刻在了宗祠的石碑上,以教育后世。
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钱氏后人 钱运春:
诗与礼,就是读书和做人的道理,钱大昕总结了祖父钱王炯的言行,归纳成四句话:处事不欺天罔上;做人力戒自满、不妄求利与福;读书须有创见;老犹读书不辍。这四句话成为钱大昕家族人才辈出的文化原因。
诗礼传家,让嘉定钱氏人才辈出。除钱大昕外,他的弟弟钱大昭,儿子钱东壁、钱东塾,侄子钱塘、钱坫、钱东垣、钱绎、钱侗等均在学术、诗文上颇有建树,与钱大昕一起并称“九钱”。其中,钱塘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,参与纂修乾隆《南巡盛典》。现存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的《嘉定钱氏艺文志略》就记载了钱氏六代人的187部著作。清代著名学者江藩评价嘉定钱氏:“一门群从皆治古学,能文章,可谓东南之望矣”。